
發布時間:2011-09-28 17:43:08
家電輻射排行榜
中國室內環境監測工作委員會顧問、電磁防護專家趙玉峰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一般來說
,每種家電都有產品國標規定的固定工作頻率(產品說明書中會標明)。按照家電工作頻率的大小,可分為超低
頻、中頻和微波頻段。在相同的工作強度下,家電工作頻率越高,對人體的輻射作用越明顯。
超低頻家電(額定50赫茲)
電動剃須刀、吸塵器、洗衣機、電熨斗、咖啡機、加濕器、電吹風、空調、電飯煲、電磁爐、攪拌器、電熱毯
、日光燈、電冰箱等。
安全提示:使用時間越短越好。
一般情況下,這些電器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威脅,但其中有一些電器,如果不注意控制使用的頻率、每次使用
的時間以及方法,也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電動剃須刀、電吹風這些與人體接觸較為緊密,又會經常使用的小家電,每次使用時間越短越好,開啟和關閉
電源時盡量離身體遠一些,最好將電吹風與頭部保持垂直。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感到頭暈腦漲。
吸塵器、加濕器在使用中要遠離身體。實驗表明,與吸塵器保持70厘米以上、加濕器為1米以上的距離,輻射量最
小。
電熱毯貼身用得時間長了,會引起身體疲乏無力、四肢酸痛等癥狀,孕婦和孩子尤其不適合。在使用時,最
好在預熱后將電源斷開再入睡;電熨斗最好把溫度一次加熱到位,用一會再繼續加熱,千萬別一邊加熱一邊燙衣
服。
要說現代生活便利快捷的“福音”,各種家用電器功不可沒。但人們在享受高質量生活的同時,又會擔心這些電
子產品產生的電磁輻射影響健康。那么,哪些常用家電的輻射最大?如何安全使用呢?對于整天對著電腦的白領
一族來說又有什么簡單易行的防輻射方法呢?
推薦:在電腦邊放瓶清水
對付電腦輻射,可以在電腦邊放瓶清水,因為水是吸收電磁波的最好介質。
警惕:金屬眼鏡框會明顯導致電磁場增強,令使用者對輻射的吸收率增加。如果長時間戴著金屬框架的眼鏡
打手機,電磁場的輻射有可能會通過金屬眼鏡框傳導到大腦及眼睛四周,造成傷害。
降低輻射小竅門
家用電器切勿扎堆擺放,更不要同時使用;
不用的電器,一定要關上電源,因為通電的電器照樣能產生大量電磁輻射;
長時間看電腦、電視后,應及時洗臉洗手,要和家電保持適當的距離,一定的安全距離內也可降低輻射。
多吃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胡蘿卜、白菜、豆腐、牛奶、雞蛋等,特別是海帶,能加強抵抗電
磁輻射的能力。
多喝茶水,茶葉中的茶多酚等物質有利于防輻射。
川味觀副總經理宋巧玉告訴記者,他們所有的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扔掉,絕不會用第二次。宋經理說,
比如他們的招牌菜水煮魚,一盆要用上2斤油,“雖然這樣聽起來有些浪費,但是我們是要確保口碑的。”
之后,白下區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所對餐廳食用油的進貨憑證進行抽查,“9月16日到9月21日,有三次進油記
錄,其中9月16日購進豆油560斤,9月19日購進菜籽油100斤,9月21日購進中包裝油600斤。”檢查人員告訴記者
,一般像這樣規模的飯店,三四天用500斤油差不多,進貨和用量能對得上,而且他們也能提供每筆進貨的憑證,
基本上沒有使用地溝油的可能性。
記者了解到,水游城里的餐飲企業,每家都有“隔油池”,在廢棄物的處理上實行“油污分流”,廢棄油是
由藍天環保公司統一回收的。王志浩告訴記者,白下區約有100多家飯店的廢棄油脂由他們定點回收,但是,一些
小型餐飲企業的廢棄油,回收渠道不明。
火鍋店
廢油由回收站定期回收隔油池上鎖防廢油被偷
鼓樓區食品藥品監督所昨天檢查的第一家飯店就是傣妹火鍋店。
該店的店堂經理帶領檢查人員來到廚房。這位經理介紹說,墻上的鍋底配方比度表顯示,不同味道的鍋底所
用的油量也不同,平均每個鍋底用一兩左右的油。記者發現,他們使用的是中糧集團的“福掌柜”色拉油,一桶
是38斤。該經理介紹,他們每天要賣出200~230盆左右的鍋底,用油量是三桶。
吃完火鍋后的廢渣油倒在哪里?記者看到,在廚房門口有兩個廢油桶,桶上放著一個漏斗盆,濾掉油渣后的
油都放在專門的隔油池中,南京桂金廢油回收站會定期回收。為防止隔油池被人半夜撬開偷油,傣妹火鍋店還在
水泥蓋上鎖了一把銅鎖,鑰匙只有廢油回收的人才有。
檢查人員查了食用油進賬記錄和供貨商資質、食用油檢查票據和回收油收據,都沒發現問題。
鼓樓區食品藥品監督所朱燦清告訴記者,如果采購的油與票據上的油一致,又是近期采購的,檢測報告又是
合格的,我們就認為是合格的。而如果現場實物跟臺賬記錄不一致,或者采購很少,現場的油很多,就說明油的
渠道不正規。
在消毒室里,記者還看到了形象的衛生宣傳畫,要求腳套、手套、頭罩、口罩一應俱全,衛生消毒步驟也非常嚴
格。但工作幾日記者看到,在這里,大部分情況下工作人員都是直接用手工作,就連裝袋、攪拌這種可能接觸到
食物的工種也直接用手。
火鍋底料生產過程一般會經過以下幾個步驟,選料、配料、拌料、包裝。選料時,員工們挑出不合格的貨物
或雜物,記者看到,女工挑花椒時沒有戴手套。攪拌車間里,工人們赤手握攪拌工具。底料熬制成功將要裝袋時
,記者也未發現工人手上戴任何衛生防護工具。
到了裝袋環節,工人似乎不會直接接觸火鍋底料,也沒人戴手套。但事實上,包裝車間的工人們除了包裝外
,也有碰到火鍋底料漏油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會赤手剪開內袋的口。
9月8日,蔡先生把記者安排到拌料車間工作,一位老員工讓記者跟著他去粉碎鹽。老員工站在機器上,記者
站在下面,握住袋口的一頭,將鹽抖到袋口后裝進大桶里。這里經常遇到鹽撒漏出來的情況,有時候機器里吹出
的風很大,鹽也會被吹得整個車間都是。老員工會拿起掃帚將地上的鹽掃在一起,用手捧起來放到桶里。
負責人陪記者參觀海底撈車間只能從通道觀望張總帶著記者穿過通道走到一個加工車間,門的旁邊有一扇大
玻璃,透過玻璃記者看到上百平方米的車間內,四五名工人戴著白色的帽子,在機器上搬運包裝好的底料。張總
告訴記者,“這是生產出海底撈配料的最后一步,工人將生產好的火鍋底料按照每箱規定的數量裝到箱子里。這
些包裝好的火鍋底料,將運送到全國各個海底撈的火鍋店,也有一些是賣給顧客的。”她表示海底撈在全國有五
十多家直營店,所有的配料都是從這里運出去的。
記者提出進到車間內近距離觀看,張總表示參觀工廠只能從走廊的通道上透過玻璃參觀,不能進入加工車間
內。并稱無論對待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標準,即使是相關領導來工廠參觀也是一樣,不能進入車間。
隨后張總帶著記者來到了配料加工車間,記者看到幾百平方米的車間上擺放了各種加工調料的機器,靠著窗
戶旁邊的不銹鋼機器上工人正在攪拌著配料,不銹鋼架子上擺放著幾個裝滿紅油的盆,而地上擺放著白色的桶,
桶里都泛著深紅色。記者詢問張總,她告訴記者,那些都是加工配料所必須的原料,但當記者詢問她都是哪些配
料時,她表示有些是商業秘密不能隨便透露。
一行四人穿過生產車間進入另一個車間時,記者看到通道門口上寫著類似進入通道必須戴腳套的文字,但一
行四人都沒有戴腳套,一路走來也并未有任何人提醒。
評論:不要將承諾當成一場“秀”
火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底料,火鍋是否好吃關鍵就是看它的湯底如何,那么海底撈的配料到底是什么,這也
是市民關心的環節,帶著疑問記者去參觀了配料公司。服務依舊是好,幾次聯系海底撈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了想
要的答案,的確在這一點上,海底撈做到了領先。
但在參觀環節上,簡單的流程讓記者大體了解了海底撈的火鍋底料是如何做出的,工人整齊著裝,認真工作
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參觀一家工廠絕非區區十幾分鐘就能結束的,一張“健康證”不是阻擋進一步參觀
的理由,承諾參觀就應該做到切實的公開透明,表面永遠是表面,它總是光鮮亮麗,而背后不為人知的才是根本
,人們渴望了解“背后”,只有“背后”明亮了,眼前才會更加“耀眼”。
莫讓承諾成為一場“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