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0-12-27 09:36:26
一是農機化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今年農業部制定公布了《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實施辦法》,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等部委聯合發布新的《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提高了工作的規范性。全年累計發放部級推廣鑒定證書1074個,省級推廣鑒定證書5000多個,審定通過農業行業農機化標準28項。組織開展了補貼機具質量督導和農機質量調查、重點檢查工作。深入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修訂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駕駛人管理3個規章,起草了農機事故處理辦法、農機事故應急預案。農業部在農機化管理司新設立了安全監理處。
二是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進一步創新完善。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55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5億元,將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設備納入補貼,補貼品種范圍達到12大類180個品目。在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前提下,重點對補貼目錄形成方式進行了改革完善,同時進一步擴大地方自主權和農民選擇權。加大政策宣傳,將100萬份的政策解讀圖冊發放到村入戶。全面推行補貼工作流程信息化,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各地加快補貼實施進度,嚴格規范操作,做到了工作抓的緊、執行規定嚴、實施進度快、實施效果好。
三是重點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水稻機插秧和機收面積持續擴大,其中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20%,機收水平突破60%,均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玉米生產機械化快速推進,全國玉米機收水平達到25%,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山東省玉米機收水平達到71.5%,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
四是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今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意見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制定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方案和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的意見。啟動了保護性耕作工程和農機化推進工程,今年安排保護性耕作建設工程投資3億元,在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安排3.7億用于基層農機化體系建設。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進一步明確農機停放場庫棚用地按農用地管理。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迅速行動,結合本地區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貫徹落實意見,抓住機遇協調爭取資金投入,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今年中央財政撥付的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優先支持東北、黃淮海及其他有條件的地區深松整地作業。
五是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機化技術推廣領域、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全年水稻育插秧、秸稈還田等17項重點農機化技術推廣面積達到5.5億畝,較去年增長10%左右。其中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7600萬畝,今年新增2130萬畝。深入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大行動,組織開展了秋冬種農機作業技術、設施農業裝備安全管理等專項培訓活動和華東區農機修理技能競賽。
六是農機在農業生產和抗災救災中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凸顯。在春耕、“三夏”以及“三秋”等關鍵農時,積極組織農業機械投入農業生產,搶農時、防災害、奪豐收。今年春耕期間,機耕、機播水平分別達到60%、39%,均比去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小麥機收水平達到了86%以上,全國麥收只用了24天時間,比往年縮短了4天,為夏糧豐收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夏播贏得了寶貴農時。“三秋”期間,以玉米機收、水稻機收、小麥機械化免耕播種、油菜機播、機械深松整地為重點,全國共組織2900萬臺農機具投入到“三秋”機械化生產中,比去年增加了100萬臺,完成農機深松整地1.4億畝,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
com
